中新網上海4月16日電 題:安全返回 神舟十三號如何保障全程用電?
作者 鄭瑩瑩 馬帥莎 繆新培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16日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qū)域成功著陸。神舟十三號是在軌時間最長、返回時間最快、在軌并網供電次數(shù)最多的神舟飛船,它如何保障用電?
返回前的“模擬大考”
自2021年10月16日發(fā)射,神舟十三號已成功運行約6個月,是在軌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船。
為了確保飛船安全返回,一個多月前,神舟十三號電源分系統(tǒng)進行了一場返回前的“模擬大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11所神舟飛船電源分系統(tǒng)主任設計師鐘丹華介紹,電源分系統(tǒng)配合總體對神舟十三號上所有的設備進行了加電,對這些設備一一進行開機巡檢,“因為在與空間站成功對接后,飛船上許多設備進入關機狀態(tài)。在軌運行期間,電源分系統(tǒng)僅需提供1/2到1/3的額定能量。開機巡檢,是對電源分系統(tǒng)在額定負載下的供電能力的考核。”
同時,電源分系統(tǒng)配合總體開展飛船的能量平衡分析,進行故障預案的推演和發(fā)電能力的評估。結果顯示,神舟十三號在軌運行期間,電源分系統(tǒng)整個供電狀態(tài)非常好,雖然已經在軌工作近6個月,太陽電池翼的發(fā)電能力和飛船入軌初期基本沒變化。
智能并網供電6次
神舟十三號??吭诳臻g站核心艙的徑向口,太陽帆板會被核心艙大型柔性太陽電池翼和大柱段艙體等遮擋,導致飛船在光照區(qū)供電能力受到影響。在軌期間,神舟十三號與空間站成功開展了6次并網供電,充分驗證了空間站的智能用電模式。
鐘丹華介紹,神舟十三號在軌的6個月,經歷了空間站組合體對地飛行、慣性飛行,以及天舟二號轉位試驗等復雜遮擋情況。6次并網供電最短2天,最長5天,在確保飛船正常運行的同時,考核了電源分系統(tǒng)適應全遮擋工作的能力,也驗證了空間站核心艙徑向口對載人飛船1400瓦的最大供電能力的設計指標。
在并網供電期間,即將面臨“退役”的神舟飛船“老將”鎘鎳蓄電池也“鉚足了干勁”。并網供電最長5天,這期間鎘鎳蓄電池處于不充電不放電、荷電擱置的狀態(tài)。而鎘鎳蓄電池具有記憶效應,這種并網期間不充不放、在軌期間淺充淺放、自主飛行期間深充深放的不斷變化的情況,對其工作并不友好。研制人員經過長期的實驗摸索和驗證,通過調整飛船的充電曲線、增加充電倍率的變化,讓鎘鎳蓄電池在不同工作狀態(tài)轉換過程中也可以保持性能穩(wěn)定,確保能源供給的正常安全。
配合5圈快速返回
據(jù)悉,神舟十三號飛船首次采用5圈快速返回的方案,分離到落地僅需10小時。從6.5小時的快速對接,到10小時的快速返回,航天員的乘坐舒適度更高了。
對于電源來說,得益于研制團隊在神舟十二號返回時制定的詳細供電保障方案,電源分系統(tǒng)制定了工作模式轉換調整程序、開展了能量平衡分析和預計,配合總體完成了正常返回、快速返回和應急返回等不同返回模式下的電源保障方案。(完)
標簽: 神舟十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