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_亚洲偷精品国产五月丁香麻豆_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202_久久国产亚洲精品美女_国产精品调教视频一区

“三個夢想”接力圓 “種子精神”代代傳

2022-05-22 05:48:44
中國科學報 發(fā)布時間:2022/5/21 22:52:03
選擇字號:
數(shù)十位院士專家撰文紀念袁隆平院士
“三個夢想”接力圓  “種子精神”代代傳

 

5月22日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紀念日。為緬懷袁隆平院士,不斷弘揚其科學精神,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張啟發(fā),中國工程院院士辛世文、柏連陽、單楊,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等在內的數(shù)十位院士專家,撰文回憶與袁老的點點滴滴,表達對袁老的深切懷念。

近日,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辦的雜交水稻領域唯一科技期刊《雜交水稻》發(fā)布增刊《紀念袁隆平院士???,刊發(fā)了近百篇紀念袁隆平先生的文章。文章作者來自湖南、福建、廣東、貴州等多省農科院,以及華中農業(yè)大學、北京大學、湖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其中既有多位兩院院士和雜交水稻專家,也有一批“80后”“90后”農學博士。

2003年10月,袁隆平院士專為中國科學報社《中國院士治學格言 》一書題寫的手稿。李浩鳴 供圖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領頭人。早在1970年,他帶領的團隊在海南的一片野生水稻中發(fā)現(xiàn)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將其命名為“野敗”,并將制備的不育系種子分發(fā)給全國各地的科研單位,由此拉開了我國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應用的序幕。

袁隆平院士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他從大學畢業(yè)當教員開始,就立志讓世界人民吃飽飯。提出選育超級雜交稻理論和方法、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提出“三一工程”……通過不斷攻關,2000年、2004年、2011年,他帶領科研團隊分別實現(xiàn)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5、12.0、13.5噸的目標。

2020年,袁隆平團隊在湖南衡陽市衡南縣云集鎮(zhèn)的30畝示范田實現(xiàn)了雙季畝產超過1500公斤的重大突破。據(jù)統(tǒng)計,雜交稻自1976 年推廣以來,種植面積累計達到 90 億畝,累計增產稻谷 8000多億公斤,每年因種植雜交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yǎng)活 8000 萬人口。

2007年3月,李浩鳴在三亞南繁基地采訪袁隆平先生。賀春祿 攝

這些文章或追憶作者與袁老的工作經(jīng)歷,或講述袁老固執(zhí)而堅守真理的品性,或感悟袁隆平院士的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或推出研究論文以懷念袁老,比如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鄧興旺等合著的《袁隆平和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簡史》。

“袁老既是我水稻科研的引路人,也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師,他是雜交水稻的領頭雁,始終站在雜交水稻的前沿。”與袁老打了近半個世紀交道的謝華安說,袁老在上世紀60年代持之以恒進行雜交水稻研究并形成系列理論。當時他雖與袁老不相識,但這一創(chuàng)舉讓他看到希望,緊隨袁老步伐于1972年開始水稻育種生涯。

謝華安在海南南繁基地制種時的經(jīng)歷讓他記憶猶新:“當時我跑的最多的是湖南省農科院的水稻基地,每次去幾乎都能看到袁老,他瘦瘦的、總在忙碌,見到我們年輕人總是很熱情。遇到飯點,他會叫上我們一起吃飯。他很謙虛謹慎,時常帶我們到田里去看材料,聽我們的意見和評論。”

袁老曾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斯人已逝,“種子精神”長存。謝華安表示,袁老的成就之大足以彪炳史冊,而他始終充滿激情,從未停止雜交水稻的研究,不停尋找著最美麗的稻花,一直站在雜交水稻科研工作的前沿。深切緬懷袁老的同時,更要繼續(xù)發(fā)揚他為國為民的崇高思想、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勇于攻堅克難的大家風范、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繼續(xù)勇攀科學高峰,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繼續(xù)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展現(xiàn)擔當。

張啟發(fā)說,他曾和袁隆平院士有三次重要際遇。“第一次是1987年留美歸國后,從袁老的《雜交水稻的育種戰(zhàn)略設想》中大受啟發(fā)開始水稻研究生涯;第二次是2010年我深陷轉基因水稻輿論圍攻時,袁老邀我到長沙共話轉基因水稻發(fā)展,鼓勵我頂著壓力堅持下去;第三次是2018年我和李家洋、袁隆平共享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為“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和“海水稻”夢想不懈奮斗。“與袁先生相似,我也有兩個夢,一個是‘綠色超級稻’夢,讓糧食安全和資源與環(huán)境均能可持續(xù)發(fā)展,讓農業(yè)綠色;一個是綠色營養(yǎng)優(yōu)質稻米夢。”張啟發(fā)表示,“我們要學習袁隆平先生堅定執(zhí)著的‘追夢’精神,帶領團隊為實現(xiàn)這些目標更加積極努力地工作,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袁隆平院士下車前換好長統(tǒng)水鞋準備下田。向鵬 攝

此前和袁老并不相識的香港中文大學榮休生物講座教授辛世文,曾于1999年春前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拜訪袁隆平院士。這次“冒昧拜訪”,開啟了湘港雜交水稻合作研究之路,也讓辛世文和袁隆平因稻結誼22年。

“袁先生一心專注雜交水稻的研究,終生孜孜不倦,旁務少涉,但生活得充實喜樂。他告訴我,每天早上下稻田看看,每餐都來一碗米飯,心里就感到滿足踏實。這是為眾人而延伸至自己的幸福,我最應向他學習。”辛世文說。

柏連陽和單楊合著文章紀念袁隆平院士:“袁老的名字,寫入了遼闊大地,印在老百姓心上。‘袁隆平星’在太空閃爍,星耀大地。袁隆平院士的杰出成就,不僅屬于中國,而且影響世界。我們要大力弘揚袁隆平院士的科學家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中國科學報社原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湖南記者站站長李浩鳴的《功勛卓著有大愛,盛名之下平常心——深切懷念袁隆平先生》,是紀念袁隆平院士的??猩儆械拿襟w人懷念袁老的文章。湖南記者站于1991年10月建立,作為首任站長、記者的李浩鳴,曾多次采訪袁隆平院士,與袁老有近30年的交情。

過去數(shù)十年里,《中國科學報》多次在頭版頭條報道袁隆平院士團隊相關科研進展,2006年刊發(fā)的《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構想》,是雜交水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首次見諸報端。袁老還曾邀請中國科學報社記者到三亞南繁基地采訪,李浩鳴等經(jīng)過連續(xù)7天的實地采訪,所寫的《袁隆平三亞一日》圖文報道在2007年4月《中國科學報》以整版篇幅刊發(fā)。

“袁老是一個集勤奮、睿智、無私、拼搏、奉獻于一身的新中國科技工作者,一個使世界仰望、令國人驕傲的時代楷模,一座永遠聳立在人民心中的豐碑!”正如李浩鳴所言,袁老樹起了科學技術植根于社會、科研成果扎根于基層的一座豐碑,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明社會建設、發(fā)展歷程中的一個傳奇。他開創(chuàng)的我國雜交水稻事業(yè)和他愛黨愛國、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激勵著新時代一批又一批年輕的農業(yè)科技工作者砥礪奮進,為“把‘飯碗’牢牢掌握在中國自己手里”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4月2日,袁隆平院士的銅像在長沙揭幕。王昊昊 攝

 
版權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wǎng)、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wǎng)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發(fā)E-mail給: 
    
 

5月22日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紀念日。為緬懷袁隆平院士,不斷弘揚其科學精神,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張啟發(fā),中國工程院院士辛世文、柏連陽、單楊,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等在內的數(shù)十位院士專家,撰文回憶與袁老的點點滴滴,表達對袁老的深切懷念。

近日,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辦的雜交水稻領域唯一科技期刊《雜交水稻》發(fā)布增刊《紀念袁隆平院士???,刊發(fā)了近百篇紀念袁隆平先生的文章。文章作者來自湖南、福建、廣東、貴州等多省農科院,以及華中農業(yè)大學、北京大學、湖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其中既有多位兩院院士和雜交水稻專家,也有一批“80后”“90后”農學博士。

2003年10月,袁隆平院士專為中國科學報社《中國院士治學格言 》一書題寫的手稿。李浩鳴 供圖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領頭人。早在1970年,他帶領的團隊在海南的一片野生水稻中發(fā)現(xiàn)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將其命名為“野敗”,并將制備的不育系種子分發(fā)給全國各地的科研單位,由此拉開了我國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應用的序幕。

袁隆平院士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他從大學畢業(yè)當教員開始,就立志讓世界人民吃飽飯。提出選育超級雜交稻理論和方法、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提出“三一工程”……通過不斷攻關,2000年、2004年、2011年,他帶領科研團隊分別實現(xiàn)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5、12.0、13.5噸的目標。

2020年,袁隆平團隊在湖南衡陽市衡南縣云集鎮(zhèn)的30畝示范田實現(xiàn)了雙季畝產超過1500公斤的重大突破。據(jù)統(tǒng)計,雜交稻自1976 年推廣以來,種植面積累計達到 90 億畝,累計增產稻谷 8000多億公斤,每年因種植雜交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yǎng)活 8000 萬人口。

2007年3月,李浩鳴在三亞南繁基地采訪袁隆平先生。賀春祿

這些文章或追憶作者與袁老的工作經(jīng)歷,或講述袁老固執(zhí)而堅守真理的品性,或感悟袁隆平院士的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或推出研究論文以懷念袁老,比如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鄧興旺等合著的《袁隆平和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簡史》。

“袁老既是我水稻科研的引路人,也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師,他是雜交水稻的領頭雁,始終站在雜交水稻的前沿。”與袁老打了近半個世紀交道的謝華安說,袁老在上世紀60年代持之以恒進行雜交水稻研究并形成系列理論。當時他雖與袁老不相識,但這一創(chuàng)舉讓他看到希望,緊隨袁老步伐于1972年開始水稻育種生涯。

謝華安在海南南繁基地制種時的經(jīng)歷讓他記憶猶新:“當時我跑的最多的是湖南省農科院的水稻基地,每次去幾乎都能看到袁老,他瘦瘦的、總在忙碌,見到我們年輕人總是很熱情。遇到飯點,他會叫上我們一起吃飯。他很謙虛謹慎,時常帶我們到田里去看材料,聽我們的意見和評論。”

袁老曾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斯人已逝,“種子精神”長存。謝華安表示,袁老的成就之大足以彪炳史冊,而他始終充滿激情,從未停止雜交水稻的研究,不停尋找著最美麗的稻花,一直站在雜交水稻科研工作的前沿。深切緬懷袁老的同時,更要繼續(xù)發(fā)揚他為國為民的崇高思想、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勇于攻堅克難的大家風范、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繼續(xù)勇攀科學高峰,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繼續(xù)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展現(xiàn)擔當。

張啟發(fā)說,他曾和袁隆平院士有三次重要際遇。“第一次是1987年留美歸國后,從袁老的《雜交水稻的育種戰(zhàn)略設想》中大受啟發(fā)開始水稻研究生涯;第二次是2010年我深陷轉基因水稻輿論圍攻時,袁老邀我到長沙共話轉基因水稻發(fā)展,鼓勵我頂著壓力堅持下去;第三次是2018年我和李家洋、袁隆平共享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為“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和“海水稻”夢想不懈奮斗。“與袁先生相似,我也有兩個夢,一個是‘綠色超級稻’夢,讓糧食安全和資源與環(huán)境均能可持續(xù)發(fā)展,讓農業(yè)綠色;一個是綠色營養(yǎng)優(yōu)質稻米夢。”張啟發(fā)表示,“我們要學習袁隆平先生堅定執(zhí)著的‘追夢’精神,帶領團隊為實現(xiàn)這些目標更加積極努力地工作,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袁隆平院士下車前換好長統(tǒng)水鞋準備下田。向鵬 攝

此前和袁老并不相識的香港中文大學榮休生物講座教授辛世文,曾于1999年春前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拜訪袁隆平院士。這次“冒昧拜訪”,開啟了湘港雜交水稻合作研究之路,也讓辛世文和袁隆平因稻結誼22年。

“袁先生一心專注雜交水稻的研究,終生孜孜不倦,旁務少涉,但生活得充實喜樂。他告訴我,每天早上下稻田看看,每餐都來一碗米飯,心里就感到滿足踏實。這是為眾人而延伸至自己的幸福,我最應向他學習。”辛世文說。

柏連陽和單楊合著文章紀念袁隆平院士:“袁老的名字,寫入了遼闊大地,印在老百姓心上。‘袁隆平星’在太空閃爍,星耀大地。袁隆平院士的杰出成就,不僅屬于中國,而且影響世界。我們要大力弘揚袁隆平院士的科學家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中國科學報社原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湖南記者站站長李浩鳴的《功勛卓著有大愛,盛名之下平常心——深切懷念袁隆平先生》,是紀念袁隆平院士的??猩儆械拿襟w人懷念袁老的文章。湖南記者站于1991年10月建立,作為首任站長、記者的李浩鳴,曾多次采訪袁隆平院士,與袁老有近30年的交情。

過去數(shù)十年里,《中國科學報》多次在頭版頭條報道袁隆平院士團隊相關科研進展,2006年刊發(fā)的《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構想》,是雜交水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首次見諸報端。袁老還曾邀請中國科學報社記者到三亞南繁基地采訪,李浩鳴等經(jīng)過連續(xù)7天的實地采訪,所寫的《袁隆平三亞一日》圖文報道在2007年4月《中國科學報》以整版篇幅刊發(fā)。

“袁老是一個集勤奮、睿智、無私、拼搏、奉獻于一身的新中國科技工作者,一個使世界仰望、令國人驕傲的時代楷模,一座永遠聳立在人民心中的豐碑!”正如李浩鳴所言,袁老樹起了科學技術植根于社會、科研成果扎根于基層的一座豐碑,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明社會建設、發(fā)展歷程中的一個傳奇。他開創(chuàng)的我國雜交水稻事業(yè)和他愛黨愛國、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激勵著新時代一批又一批年輕的農業(yè)科技工作者砥礪奮進,為“把‘飯碗’牢牢掌握在中國自己手里”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4月2日,袁隆平院士的銅像在長沙揭幕。王昊昊 攝

標簽: 雜交水稻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