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回歸25年以來,與內地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越趨緊密,多所香港高校陸續(xù)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內地城市辦學。“現(xiàn)在香港的大學陸續(xù)過來辦學,我覺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近日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中國打造在世界上具有影響的一流大學正當其時,粵港澳大灣區(qū)有機會誕生這樣的大學,香港可在這一進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在大灣區(qū)培育越來越多的頂尖人才。
徐揚生是內地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1986年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工學博士,畢業(yè)后留在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任教并從事機器人研究。徐揚生回憶,1997年,他特地在7月1日香港回歸交接儀式前趕回香港,“為的就是想親眼見證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難忘時刻。”此后,徐揚生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
2010年2月,深圳市政府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教育合作辦學備忘錄,確定雙方在教育方面先試先行合作辦學的意向。2014年學校正式獲批招生。要為一所深港合作辦學的高校選擇一位校長并不容易,校長人選需要懂香港、要懂國際教育,還要有中國心,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并負責內地事務的徐揚生正是符合條件的人選。
回顧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的過程,徐揚生說,深切感受到兩地文化的差異,但正因有差異,融合才更有意義,兩地需要更多的溝通交流。他坦言,雖然之前參與過許多與內地合作的事務,但是真正落地辦學,遇到的挑戰(zhàn)和困難比想像中要大,“香港的國際化程度很高,但是內地有內地的情況,兩地都需要有一個互相理解的過程,要花很多精力去做‘教育’。”他認為,文化的融合難以一蹴而就,有個過程,需要耐心,更需要雙方互相尊重和理解。現(xiàn)時兩地合作自上而下的推動都做得很好,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自下而上的推動。“要真正讓內地和香港社會層面都知道這件事情很重要。”
他介紹,目前學校有70余名港人教師,還有部分港人行政人員,現(xiàn)在他們已成為學校融合兩地文化的很好助力。“他們知道這邊的情況,也了解香港中文大學的傳統(tǒng),這對于學校的發(fā)展來說,無論是建立制度,還是維持學術標準,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香港回歸25年來,徐揚生見證著兩地教育的發(fā)展。他認為,未來香港與內地在教育方面的融合非常關鍵,一方面內地的教育要提高層次,逐漸國際化;另一方面,香港的高校未來也需要背靠內地的資源,粵港澳大灣區(qū)內地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現(xiàn)在香港的大學陸續(xù)過來辦學,我覺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在徐揚生看來,內地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從一個貧窮的國家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非常了不起。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下,打造在世界上具有影響的一流大學正當其時,而粵港澳大灣區(qū)有機會誕生這樣的大學。
截至今年2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面向全球招聘引進470余名國際知名優(yōu)秀學者和研究人員,他們帶來世界前沿的學科知識與體系,也帶來開放包容的國際視野與學術文化。徐揚生指出,學校建立前面10年是將基礎打好,接下來的十年則要往前沖,爭取至少有10個領域在世界上站得住腳,進入世界前5。
標簽: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