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一個重要卻又偶然的科學發(fā)現(xiàn)!”南大這篇Science取得重大突破 |
|
“成功=1%的汗水+99%的機遇/靈感”。
十年前,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丁愛軍在科學網(wǎng)博客中寫下這個“公式”。沒成想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對此觀點有理解與支持,也有批評與質疑。
十年后,他依舊秉持這個觀點?!昂芏嗫茖W家很勤奮很努力地做科研,但有時候真正有意思的科研成果最需要的還是機遇和靈感。而對于像國內大氣科學這樣的小學科而言,機遇有時也許是決定性的?!?/p>
這一次,他帶領的團隊在全球野火天氣反饋機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2月3日,這篇論文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fā)表于Science,并被作為同期亮點文章予以重點介紹。丁愛軍向《中國科學報》講述了背后的科研故事。
20年全球數(shù)據(jù)分析,有了重要發(fā)現(xiàn)
《流浪地球》里有這樣一句對白: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大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害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美國加州山火、澳大利亞連燒4個多月的山火、去年重慶山火……近年來,全球山火發(fā)生數(shù)和嚴重程度都在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留意電影里的那句話。 山火緣何頻發(fā)?當前,學界通常將 極端野火事件頻率的增加與氣候變化直接關聯(lián)。 然而,氣候變化是以“年”為時間單位,當用更小的尺子去觀測,天氣尺度反饋是如何影響野火的走勢呢?人們尚不清楚。而這會削弱人類防火減災的能力。 事實上,野火發(fā)生頻率和強度存在多種時空尺度。在研究了過去20年全球不同野火燃燒區(qū)域的衛(wèi)星觀測數(shù)據(jù)后,丁愛軍研究團隊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 “美國西岸和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地區(qū)的野火燃燒面積存在著較強的天氣尺度變化,并分別在大約1周和2周時間尺度頻譜最強。”丁愛軍介紹。 通過對2020年9月美國西岸超級野火事件和2004年3月亞洲中南半島森林大火開展氣象-化學全耦合數(shù)值模擬,他們找到了兩個典型氣候區(qū)野火和天氣相互影響機制異同背后的原因。 美國西部屬地中海氣候,野火產生大量煙霧,增加氣溶膠濃度,氣溶膠的輻射效應會增加更多的干熱山風,導致野火區(qū)域風速變大和濕度驟減,從而導致野火潛勢顯著上升并大大增加峽谷城市空氣污染程度。 中南半島則位于亞洲季風區(qū),野火產生的煙霧被抬升至高空后,可以沿著我國南部沿海傳輸上千公里,并伴有復雜的云與降水過程以及大尺度環(huán)流的參與,導致燃燒區(qū)降水減弱進一步加劇野火,故而該地區(qū)的野火天氣反饋的時間尺度較北美西岸則相對更長。 這篇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正是發(fā)現(xiàn)了野火不僅受氣象條件的影響,其排放的氣溶膠經過復雜的反饋過程,會反過來改變風速、濕度和降水等關鍵氣象指數(shù),從而加劇野火的蔓延。 “火生煙、煙催火,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丁愛軍表示。全球氣候變化的尺度很長,這意味著全球變暖的大趨勢短期難以改變,只有認識影響野火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的復雜理化機制與關鍵控制過程,才能實現(xiàn)人為主動應對和精準干預。
沖擊頂刊需要“運氣”
丁愛軍十年前在科學網(wǎng)博客分享了他第一次投頂刊的故事。 當時由于完全零經驗,他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投稿要求和格式,寫稿前幾乎把該領域發(fā)表在Nature系列上的所有文章下載下來仔細研讀。雖然成果得到了國際著名學者的欣賞并建議嘗試頂刊,但在投稿過程中卻遭受多輪“晴天霹靂”——編輯不同意送審。原因是“文章可能不會引起廣泛興趣”。文章幾經波折,最終發(fā)表在本學科的專業(yè)刊物。 “那篇文章idea的形成完全由于機緣巧合和一時的靈感,然而沖擊國際超一流期刊中,卻總欠缺些許‘運氣’?!倍圮娬f。 此后,丁愛軍團隊發(fā)表的系列論文都經歷了曲折的投稿過程。比如,2016年黑碳“穹頂效應”的工作被頂刊虐了個遍,發(fā)表后被美國Science News報道,后來成為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期刊自2016年以來引用量第一的論文,目前已連續(xù)保持了7年。 2019年初,兩篇同時送審Science后“涼涼”的論文,先后在Nature Geoscienc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發(fā)表,還有兩篇關聯(lián)的論文也歷經磨難,最后分別發(fā)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和Science Bulletin。 “審稿人有意或無意地‘刁難’,對科學成果的深入是有幫助的。審稿的過程促使我們不斷思考和挑戰(zhàn)新問題,最后也促成了這篇Science亮點文章的最終發(fā)表?!倍圮娬f。 十年磨一劍,靈感源自一次偶然事件
十年來,丁愛軍帶領團隊一直深耕氣溶膠—邊界層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他的靈感源泉,還得從一次觀測到的偶然事件說起。 2012年,他承擔了一門針對全校不同專業(yè)新生的研討課《空氣污染:從局地到全球》,并在周末帶著學生到南京周邊重污染源區(qū)和寶華國家森林公園進行對比參觀和課外考察。 那天,他們偶遇了南京“黃泥天”污染事件,丁愛軍通過他們團隊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qū)建設的大氣觀測基地獲得了第一手觀測數(shù)據(jù)。 這樣一個點觀測到的偶然事件,讓丁愛軍看到了從區(qū)域到全球尺度的普適規(guī)律,也由此開啟了氣溶膠—邊界層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巧的是,這項研究正好呼應了當年定的那門新生研討課的名稱。 “科學研究的奇妙之處在于每天可能會有驚喜,要善于觀察和思考,一件或幾件很小的事情也許會產生重要的靈感和科學成果。比如一次偶然的外出考察?!倍圮姼嬖V自己的學生。 在經歷數(shù)次“痛并快樂”的投稿過程后,丁愛軍對于發(fā)表論文已不太在意,他也會用自己切身經歷去寬慰學生,讓他們目光放長遠。當然,這份不在意的背后,是“曾經滄?!焙蟮幕磉_。丁愛軍迄今在地學和環(huán)境領域主流國際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相關論文Google-Scholar總引用16000余次。丁愛軍多次受邀在重要的國際會議上作報告,并得到同行稱贊,這些更能令他有獲得感。 2022年,丁愛軍獲得了“科學探索獎”,他帶領的團隊也在日益壯大。團隊擁有非常先進的儀器和平臺,在研究手段 上將高質量的理化參數(shù)的外場觀測與先進的計算機模型模擬緊密結合,去回答傳統(tǒng)氣象學和大氣環(huán)境與大氣化學中高度交叉的基礎性科學問題,形成了大氣科學領域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我經常鼓勵學生多做一些學科交叉的工作。我堅信,學科交叉能迸發(fā)出很多新想法?!倍圮娬f。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d9843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wǎng)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lián)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