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化石大發(fā)現(xiàn),共同推動青藏高原隆升研究,并取得重要認識。
記者走進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現(xiàn)代化的標本館,這里收藏了46萬件脊椎動物化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鄧濤:它是全亞洲脊椎動物化石和人類遺存最豐富的一個收藏。這些標本當然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可以通過里面的研究能夠知道過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演變和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形成的過程。
標本館珍藏著中國科學家多年來采自青藏高原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鄧濤:就是在西藏采集來的標本,這個就是最早的盤羊。那最后我們追蹤研究的結果發(fā)現(xiàn)這個盤羊是所有盤羊的共同祖先,它五百萬年前的時候在青藏高原出現(xiàn)。
這些發(fā)現(xiàn)于西藏阿里地區(qū)札達盆地的盤羊、披毛犀、布氏豹,為高原動物因為寒冷而“走出西藏”理論提供了重要證據(jù)。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鄧濤:這是最典型的那一件標本,就是布氏豹的頭骨。非常珍貴,它是雪豹的祖先,這個是現(xiàn)在已知的最原始的這個豹的一個物種。
青藏高原是開展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地區(qū),它如何隆升成為今天的“世界屋脊”,是全球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鄧濤研究員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借助化石大發(fā)現(xiàn),關注點從“寒冷”轉到了“干旱”,比如青藏高原隆升而形成干旱氣候,通過??苿游锘陌l(fā)現(xiàn)得到驗證。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鄧濤:在兩千三百萬年更早的時候,青藏高原還有很多熱帶和亞熱帶的動植物,實際上在青藏高原的北邊,我們在祁連山發(fā)現(xiàn)大概距今1800萬年前的一個動物群,那里面出現(xiàn)了早期的長角牛科動物的一些組建類型。這樣的演化就跟高原隆升造成了高原北部變干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鄧濤:我手上拿的這個化石是距今720萬年以前,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qū)的馬,那個時候的馬跟今天的馬不一樣,它叫三趾馬。
如果說喜馬拉雅魚龍、中華旋齒鯊、三趾馬和高山櫟,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古生物研究的標志性科考成果;現(xiàn)在,新的化石研究手段,帶來新的科學認識。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鄧濤:比如說這個化石,我們可以做CT掃描,能夠把它腦腔這個空腔呈現(xiàn)出來,大概距今五百萬年左右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在那個時期青藏高原上甚至有這個劍齒虎分布在這,到今天所有的劍齒虎都滅絕了。
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古生物研究者們,正用全球視野來研究青藏高原隆升這一重大科學問題。當高原隆升到三千米以后,它阻礙了從南面印度洋帶來的暖濕氣流,帶來中亞內(nèi)陸地區(qū)、中國西北地區(qū)等干旱環(huán)境,而動植物為了適應新的干旱環(huán)境而不斷演化,這都反應在化石中。
(總臺記者 陳琴 陳福軍 李旭 扎旺 強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