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過后,夕陽余暉下,武漢市新洲區(qū)李河村的村史館廣場聚起了拿著各式樂器的村民。70歲的李曉明拿出在家練習多時的電吹管,在領頭人的指揮下,開始吹奏。
(資料圖)
17歲離開家鄉(xiāng),當過兵、做過醫(yī)生,10多年前退休后長期住在離村子20多公里的新洲城區(qū)的李曉明決定,過完元宵節(jié),跟老伴兒一起帶著兩歲半的孫子來村里定居。“環(huán)境變美了,住得舒服,休閑娛樂有地方去。”李曉明說。
地處丘陵崗地,李河村下轄的李木子河灣居住人口不足600人。坑坑洼洼的水泥搓板路、淤泥堆積的池塘、雜草叢生的水坑……多年來,居住環(huán)境問題曾持續(xù)困擾著當?shù)卮迕瘛?/p>
“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改造工程艱巨?!崩詈哟妩h支部書記李維國說,村“兩委”曾試圖通過填充水塘、噴灑除草劑等方法來改善,收效甚微。“干柴到處堆放,旱廁不拆,通灣公路被占道,這些都是硬傷。”
2022年9月,湖北省開展美好環(huán)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李河村李木子河灣作為新洲區(qū)的示范點位,爭取到武漢市的人居環(huán)境整治項目,獲得資金支持。
75歲的村民李國華回憶起跟著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們一起去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試點村參觀時的情景,“兩輛車,8個人,走了三四個村子,各有各的特點,清一色的干凈寬敞,有的墻上還畫了壁畫,看到人家做得這么好,我們羨慕、有了動力?!碑斖砘厝ズ螅顕A就在村灣座談會上分享了感受,鼓勵大伙兒加入共同建設的隊伍里來。
原本只有4個人的村“兩委”,成立了一支由14名黨員、群眾代表組成的隊伍,去各家征集改造意見,規(guī)勸占道的村民拆除院墻,發(fā)動村民們投工投勞,幫助主動拆除旱廁的村民搭建公共廁所。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拆除披屋9棟、棚子3個、院墻5處、旱廁7座,騰退菜園790平方米。110多名村民義務投勞。
這個春節(jié),300多名在外務工的村民返回了家鄉(xiāng),從加寬了兩米的入村柏油公路開始感受到村灣的巨變。兩條嶄新的生態(tài)綠道,串聯(lián)起村灣里4口清澈的池塘和5個功能不一的小廣場,村民們或沐浴陽光,或體驗新添置的健身器材。行至村北邊,一片600多平方米的荒涼地被開辟成了停車場,可同時容納40輛車。
“家鄉(xiāng)的變化這么大,我們由衷地高興。”常年在江蘇南京務工的村民李國清興奮地拉著兒子到村史館參觀,“原來我們村有這么多優(yōu)秀鄉(xiāng)民,有革命烈士、得過全國勞模的村支書、見義勇為的好人……”
在李維國看來,讓村民成為建設宜居鄉(xiāng)村的中堅力量是村灣改造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霸诠餐喸炖砟畹闹笇拢覀兂浞职l(fā)揮群眾力量,聽取群眾意見,群策群力,大家都樂意?!?/p>
(記者 鄧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