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七色西紅柿,看看灰姑娘的“南瓜馬車”,見識比人還高的絲瓜……
帶著這些好奇的愿望,5月24日,“走讀中國”中外網絡媒體交流活動來到了山東濰坊,這里不僅是“風箏之都”,更是聞名遐邇的“蔬菜之鄉(xiāng)”,來自亞太地區(qū)14個國家的外國媒體記者,見證了壽光蔬菜產業(yè)發(fā)展路徑:從“一粒良種”到“一桌好菜”,從“技術為王”到“全鏈領航”。
一早,記者們來到了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這里應用新型溫室建造技術,集成應用最先進的設施農業(yè)裝備、生產管理工藝和優(yōu)良品種,提供專業(yè)的種苗繁育、種植與植保、溫室設計與建造、溫室裝備等一系列全鏈條輸出服務。
【資料圖】
在展示區(qū),大家被滿棚紅艷艷的小番茄吸引著,“在這里,小番茄就有200多個新品種,大多是我們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我們打造了全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保護中心,攥牢中國種子,才有主動權?!惫ぷ魅藛T介紹說。
在蔬菜展示區(qū),記者看到更多的“神奇蔬菜”:草莓番茄、蘋果苦瓜、水果彩椒、紫色菜花……,光是番茄就有紅、黃、綠、白、紫等10多個顏色,記者們邊品嘗邊提出了各種問題,“這里的蔬菜銷售依靠什么交通工具?”“土壤病蟲害怎么防治?”“這里農民的收入怎樣?”
這些問題,記者們在座談會上找到了答案。稻田鎮(zhèn)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說,政府給了我們很多支持,目前在國內的蔬菜銷售都是公路運輸,有蔬菜綠色通道,免收高速費。我們的大棚每年6-8月最熱的時候是休棚期,不種菜的,依靠太陽的高溫殺滅土壤中的病蟲害,這樣既讓土地得到了休整,也可以綠色除蟲。
關于記者們最關心的收入問題,崔玉祿自豪地說,現(xiàn)在我們這幾乎家家都有2輛車,1輛家用轎車、1輛貨運車,一個農戶一般有3個大棚,每個大棚收入約10萬元。
記者們聽到了崔玉祿的介紹表示,這些經驗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希望能把這里的見聞帶回他們的國家,提倡大家學習效仿。離開崔嶺西村,大家參觀了利用集裝箱改造而成的“植物工廠”,集裝箱內部如同列車臥鋪分成5層,每層都種著綠葉蔬菜,這些菜被固定在營養(yǎng)液中,長勢喜人。
負責人向記者們介紹:這種集裝箱種菜不依賴土壤,專門可以解決無土栽培問題。一個40尺長的集裝箱可以種植5000株葉菜,相當于2畝的產量,差不多28天可以收割一茬,每年盈利約60萬元,目前出口加拿大、保加利亞、阿聯(lián)酋等國家。
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的壽光人意識到: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當記者們來到壽光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了解到:這里集成2369條蔬菜產業(yè)鏈相關標準,形成十四大類、182個品類的蔬菜標準數據庫,編制完成了37種蔬菜的54項生產技術規(guī)程,6項全產業(yè)鏈行業(yè)標準獲農業(yè)農村部發(fā)布實施,填補了國內空白,一個個壽光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
為此,尼泊爾《加德滿都郵報》助理高級副主編斌延提出,“可不可以與這里建立聯(lián)系,讓我們國家的機構來這里學習交流?”當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斌延與相關負責人交換了聯(lián)系方式。
一天的行程進行了大半,當記者們略顯疲憊地來到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和菜博會現(xiàn)場時,瞬間被眼前神奇的景象振奮了。只見棚頂上垂著飽滿的葫蘆、長長的絲瓜;五顏六色的辣椒;近1米長的茄子……
最讓人震驚的就是巨型南瓜,重達3、4百斤,好像童話《灰姑娘》里的“南瓜馬車”,引得巴基斯坦記者忍不住伸手去抱一抱。
記者們也開啟了“代言”模式,不僅自己拍攝著各種“神奇蔬菜”,準備向各自國家的觀眾介紹,還跟現(xiàn)場正在直播的中國朋友一起湊熱鬧,用他們的語言夸贊著中國蔬菜。
一天的行程結束,菲律賓通訊社記者阿古特表示,壽光之行充滿驚喜,她從沒見過那么多形態(tài)的辣椒和南瓜,對種子保存及蔬菜種植技術贊賞有加,智慧蔬菜大棚技術也讓人眼前一亮。她很贊賞中國政府通過各種措施發(fā)展農業(yè)技術,提供財政支持,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令她感到欽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