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俄羅斯普希諾土壤科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問題研究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于7月27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期刊發(fā)表論文稱,他們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復活了兩種線蟲物種。放射性碳測年表明,自晚更新世(約4.6萬年前)以來,線蟲個體一直處于隱生狀態(tài)。他們還發(fā)現(xiàn)永久凍土線蟲屬于以前未描述過的物種。
一些動物,如緩步動物、輪蟲和線蟲,可進入隱生休眠狀態(tài),從而在惡劣的條件下生存下來。此前,線蟲最早是從北極東北部淤泥沉積物中的一個化石洞穴中收集的樣本中復活的。在最新研究中,對洞穴中植物材料的放射性碳分析表明,這些位于地表40米以下的凍結沉積物自45839年到47769年前的晚更新世以來一直沒有融化。
通過對線蟲與現(xiàn)代物種進行基因組測序、組裝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研究人員確定它屬于一個以前未描述的物種P.kolymasis。他們將其基因組與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進行了比較,并確定了參與隱生作用的共同基因。當在實驗室中溫和干燥時,這兩個物種體內的海藻糖產量均增加,這可能有助于它們在嚴酷的干燥和冰凍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
他們測試了P.kolymasis的生存能力,發(fā)現(xiàn)在冷凍前暴露在輕度干燥環(huán)境中有助于為隱生作好準備,并提高低溫下的存活率。之后,它們在-80℃下存活了480天,解凍后的存活率或繁殖力沒有下降。
研究表明,線蟲中最長的隱生期比此前發(fā)現(xiàn)的還要長數(shù)萬年。通過在短時間內適應極端條件,如永久凍土,線蟲可能已經(jīng)獲得了在地質時間尺度上保持休眠的可能性。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標簽: